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

[其他] 睇醫生要「夾」?

[其他] 睇醫生要「夾」?

睇醫生要「夾」,是一個流傳甚廣而且難以打破的誤會。它可能是幾個誤會糾纏在一起所組成的:
  • 誤會一:以為睇醫生,服藥後病情便應該好轉。如果還未好轉,一定要轉藥或轉醫生了。一般人以為「藥到病除」是立刻病除,而忽略了藥效需時,不一定是一兩天便好轉才是正確的藥。
  • 誤會二:以為睇幾個醫生,最後睇的那個醫生便是夾的了。其實病徵多少和病情好壞是不成比例的,個別例子的可能變化很多,不能一概而論。有時幾個醫生的藥都有差不多的作用,只是感覺上是最後的一位醫好了。又有時是之前的醫生在清痰(直覺上是未好轉的),之後的醫生在止咳(感覺上是一食就好),當然功勞應歸於之前的醫生。
  • 誤會三:以為醫生開藥要試藥。當然每個病人用藥都輕重不同,其實輕重不同也只是少許不同而已,不是真的在試藥呢。醫生覆診時轉藥是因應病的轉變而轉變,不是在試藥呢。
以為睇醫生要「夾」是有害的。其害有三:
  • 病人感覺到的只是病徵,單單用感覺去「夾」醫生,結果是「夾」到醫生通常是那些最肯用重藥去壓止病徵以滿足「顧客」的醫生,有些更是無良的呢。
  • 病情通常會因眈誤了時間而加深。每位醫生未必清楚其他醫生的用藥和病情的變化。單憑病人的形容是不足夠的。尤其,比較「冷門」的病(如癌病、肺癆)在經常轉醫生(doctor-shopping)的情況下是極難察覺到的。醫生對病人的了解,以家庭醫生最好,而最差是doctor-shopping呢!
  • 病情如果有變化,而之前又食過幾位醫生的藥,案情便複雜起來了。
其實對醫生來說,「病」本身是一條題目,不用太多猜測的,不用試或「夾」的,困難往往在於如何得到病人或家長的信任明白病情。沒有信任便不能多忍耐幾天,不明白病情的變化便不能合作。這裏反而有些少「夾」的成份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